雜誌、報紙報導

-----TVBS 發現新台灣 一步一腳印-----
本篇報導轉錄於TVBS網站   記者:陳心怡      攝影:潘至峰    報導

【發現新台灣】秦婆婆烙韭菜盒 包裹三代幸福的味道  

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他回來的時候,他就跟我們說,妳知道嗎?我到了那個中正機場,我下了飛機第一件事情,先想到你們家的東西耶,這個我們就覺得很自豪耶,就是說人家會你要人家出國那麼久,人家會想你的東西。」

在台北市仁愛圓環精華地段,車水馬龍,高樓環繞的天井下,有一排矮平房,鬧中取靜,安靜佇立,而其中一條小巷內,有家樸實的小舖子,在這兒默默經營了25年。
大清早的廚房裡,充滿淡淡麵粉香,秦家母女倆,已經忙得不可開交,準備今天要賣的蔥油餅。而穿上圍裙,要加入擀麵行列的,正是老店第一代師傅,秦魏秀珍婆婆,瞧她擀麵時的力道與靈巧,實在看不出,她今年85歲了。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這個冷了你放著,那個冷了放著,你過了半個..,你過一個月,放著,放一個月都不會壞。」

秦婆婆一口濃濃山東腔,北方人愛吃麵食,她賣的正是,家鄉口味的蔥油餅、韭菜盒,麵粉做的東西要有口感,擀麵是第一道功夫。

儘管手擀冷水麵團,難度比燙麵要高,但卻有一種燙麵無法比擬的,彈性和勁道,所以秦婆婆堅持,要用冷麵發成餅皮,光是這道基本功,就讓秦婆婆的孫女學了好久。

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剛開始的時候,我只會怎樣,我只會擀成這樣子,然後擀好了,我就給我外婆,然後她就開始撲鹽、灑油、撲蔥、捲,這樣子,然後到了我大概2年、1年前,2年前回來接的時候,我才學後面這一步。」記者:「婆婆她做得好不好?」秦魏秀珍:「她,可以。」孫乃絜:「可以啦,才可以而已啊?我自己嚐了。」秦魏秀珍:「她做出來我來嚐嚐,嚐嚐味道。」記者:「做多久才可以合格的啊?」秦魏秀珍:「現在可以合格了。」

沒有嚴格老師傅,出不了稱頭小師傅,老店一路走來25年,靠的就是嚴格把關品質味道,像秦婆婆自己擀著麵皮時,還會不時注意著孫女,有沒有把爐火顧好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這個餅不好烤喔,那個餅不好好看爐,烤出來是硬的。」

她現在做的也是店裡的產品,叫做單餅,製作這個難在要讓餅均勻受熱,手就不能夠停下來,得不停轉動,控制溫度,才不會這兒焦了,那兒還沒熟透,不包料光空口吃嚼勁十足,而薄透有韌性的餅,通常是拿來做,牛肉捲餅最好的材料,在爐上的餅皮隨著溫度呼吸,不過餅店卻曾經因為人手不足,出現過關店危機。

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我自己擀,自己和..人手不多,好累喔。」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就是太累啦,然後外婆又急,因為就是很多客人,就站在你面前,然後每個人都要等那麼久,對啊,外婆剛說的就是這樣子,她就不要做了。」記者:「那你那時候有幫手嗎?婆婆。」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沒有幫手,因為我們年紀還小。」記者:「妳那時候還沒教她們,做這個就對了?」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沒有,她那個時候還小。」

生意太好,秦婆婆分身乏術差點累倒,那次可嚇壞了大家,怕她太累,但又捨不得把店關掉,婆婆的女兒暫時放下,經營的美髮院,而兩個孫女也辭了工作,回家幫忙,以致於現在餅店由秦家,老中青三代女將分工合作,不過像是手工和麵這種吃重活,她們也負荷不了,現在改由機器代勞。

女兒和麵的同時,這一頭秦媽媽已經在準備,要做韭菜盒的料料,韭菜一定要青嫩,不能夠太老否則會塞牙,挑了好久,挑上花蓮吉安鄉的韭菜,光切菜的聲音,都感覺得到清脆,韭菜盒餡料除了韭菜,另外還有生粉絲蝦皮,重點是她們只加鹽,不加其他調味料,就是一本初衷,堅持只做清爽的家鄉味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現在外婆要把它開始分,就是分成一個一個的小髻口。」

外婆精準分配麵團的功夫,孫女們都不知道有多佩服,還形容她們外婆根本就是,超精確電子秤重手,掂一掂就知道麵團有多重,另一個孫女也忍不住,說外婆的「狠招」,還不只這樣呢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卲仰:「她還會卡位喔,就是例如我們兩個已經在擀了,擀擀擀,她就說我來,我們說不用不用去休息,然後她就會,人就一直會『吐』過來,很想把我們擠走。」

秦婆婆耳背,沒聽見孫女的叨嘮,問問看她到底有沒有這回事?記者:「她們說,妳會擠她們啊?她們在做,妳把她擠走啊!是不是這樣啊?」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對。」記者:「為什麼?看不過去要自己做對不對?」魏秀珍:「她們太忙了,我就去幫忙做做。」

就是性子急也閒不下來,就像這天,在廚房已經忙了好幾個小時,秦婆婆早就汗涔涔,再熱,工作檯這兒也不能夠裝冷氣,怕面皮著涼了變硬了,她早就習慣,聚精會神的開始做起,鎮店招牌韭菜盒盒子要香,麵皮就要Q,秦婆婆說擀麵要中間厚,旁邊薄,將調有韭菜雞蛋粉絲蝦皮的料,秤重後,在皮上堆的跟小山一樣高,再鋪上皮,全程手工,最後連封口都是用碗公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到現在偶爾還會,不小心切太多,就發現有一個怎麼特別有點小。」

烙過後,封口的地方會變硬,所以切割的時候,邊緣要愈薄愈好,把扇形韭菜盒,一個個上爐烤,白白的麵皮,吸了空氣,慢慢長胖,而撐出的空間剛好讓水蒸氣,把韭菜跟粉絲蒸熟,不一會功夫,翻個面,一邊已經烙出漂亮的金黃色表皮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乃絜:「皮很薄、很Q,然後涼了都好吃,因為那我們因為這個是,在爐上烙熟的,所以它韭菜它就,你如果重新再加熱,它也不容易變黃。」記者:「裡面的韭菜不會變黃?」孫乃絜:「對,裡面的韭菜不容易變黃,而且你這再加熱,再加熱之後,它的味道也不會變。」

她們的韭菜盒最大特色,就是不用油煎 而是乾烙,乾烙不用油、酥而不膩,起鍋就聽得到沙沙酥脆聲,連烙餅的工具都很特別,這鐵板正確名稱叫「鏊子」,是25年前開店時,找師傅手工切的,一直用到現在,不只在台灣絕跡了,就連在秦婆婆老家山東,都很難找到了。記者:「老闆娘,那爐都跑那裡去了?」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沒有了,完全沒啦,完全沒有了。」記者:「為什麼沒啦?」秦魏秀珍:「就是那時候政府收了去大賤賣,大賤賣都收了去做砲彈了。」

她說的是八二三炮戰,當時她老家的鐵爐,全被徵收去做砲彈了,乾烙過的麵皮保留麵粉香甜,撥開後粉絲晶瑩剔透,韭菜依舊翠綠,而蝦皮更有畫龍點睛的提味效果。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她就轉頭跟那太太講說,太太我是不吃韭菜盒的,我也嚇一跳,想說妳是不吃韭菜盒,可是妳手上又拿著一個韭菜盒,然後她補了一句說,可是我吃她們家的韭菜盒,其實那個時候就讓我覺得說,其實原來做這件事情,真的一點都不辛苦,你看,一個不吃韭菜的小姐,她吃我們家的韭菜盒子,我覺得那種心情,是不太一樣的。」

這種成就感是她當初當上班族,做內勤管業務時所感受不到的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卲仰:「開始在做生意的時候,你會從客人那邊得到回饋,妳才會忽然覺得,喔,原來人家所謂,吃的幸福或感動,就是這種,他不用要大魚大肉,不用一定是要很名貴的食材,就是吃起來覺得好吃的感動。」餅店顧客:「這個感覺上比較清爽一點,比較不像油的有時候,吃到後頭會比較膩一點,麵的香味,那個香甜的味道,比較有那樣餘味啦。」

不只零賣,她們現在也提供宅即便外送,讓忙碌的上班族,可以換換口味。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就像我們的韭菜盒,人家說,啊,你們家韭菜盒,做得跟我們吃的一模一樣,我爸爸在的時候,就是這樣做,或者說,我媽媽做就是這個樣子做。」

要開店是秦媽媽的主意,她怕以後吃不到這味道,於是想說給媽媽開個店,變成一門生意後,她也得逼著自己學會這手藝,也沒想到,幫很多喜歡麵食類的人謀福利。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那個時候梁實秋來我們這邊,買我們東西,他告訴我媽媽,東西不要賣得那麼雜,你就賣這幾樣就好,喜歡吃的人,他就會來買這個樣子,那那個時候他也說,他說等,老太太等我來給你寫一個匾,我來給你,還沒等著他寫呢,他就住醫院就過世了。」

提起這段,有點遺憾,但也證明了,她們的口味受到肯定,只是60歲才決定開業,就連秦婆婆在山東老家的媽媽,都覺得不可思議。餅店第一代師傅秦魏秀珍:「她們嚇一跳,嚇一跳喔,她們說妳在家都不太會擀皮,沒想到現在會開店,都擀的不那麼純熟,妳到那兒還能擀餅嗎?」

那年回大陸探親時,秦婆婆的媽媽還在,而這擀麵棍,就是媽媽留給她的。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後來我媽就說,這個喔,這個就是她,還沒有出生的時候,我外公去買的,這個樣子,所以說,那後來我外婆,我就說,那妳們不用我們就要拿走了,我外婆說,好啊妳們拿去你們就拿去。」

棍上沾著麵衣,也裹著家鄉的親情,秦婆婆從她媽媽手上接下棒子,傳給女兒,現在又傳到了孫女兒手上。餅店第三代師傅孫卲仰:「因為小時候看著她們,都會覺得她們是天,大大的天,然後忽然有一天,這個天告訴你,她累了,就會覺得啊,發生什麼事,我覺得那個時候才會,真正意識到一件事情,就是她們真的年紀大了,以前都覺得不會啊,都會覺得她們超勇健的。」

覺得該是她們,扛下擔子的時候了,看著外婆跟媽媽的辛苦,想著從小吃到大的味道,有時辛苦有時忙,不過母女每天都可以窩在一起,講講心裡話,說說笑話,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。餅店第二代師傅秦至梅:「店傳不傳承,那個不是在我們的規劃之內,因為那個你就要隨著環境,那就像我媽媽,我們也沒想到,她老來了那麼有用啊,我們還要利用她,對啊,我們利用她賺錢啊,愈老愈忙,而且還是個賣點耶,你說是不是很好笑。」

擀麵棍依然滾動,但擀麵的手,從外婆媽媽到女兒,傳過了三代,韭菜盒的味道,也從秦婆婆老家山東,飄到台灣落地生根,小小一個韭菜盒,串起了記憶,連結了感情,裡頭包裹的是溫暖的親情和幸福的味道。


 

-----商業周刊-----第 952 期

名人說法
仁愛路圓環秦家餅店


作者:舒國治
 
    我是南方人,從小對麵食的瞭解甚是狹窄;例如蔥油餅,原本只知油煎的,後來到山東籍的同學家,才知尚有蒸的蔥油餅,甚好吃也。餅表面雖不脆,卻餅皮的「麵質」感更飽滿,吃多二張竟也不撐。

    年長以後,四地胡跑,麵食的各種形式,什麼貓耳朵啦、攸麵窩窩啦、匹薩啦、麵疙瘩啦,嘗過不少。其中,蔥油餅一項,發現一現象,便是越不碰油的,味道越是雋永。

    台北街頭,下午散步,最是舒服,而走了不久,嘴巴饞了,此時有一小張蔥油餅多好;恰恰台北就有,很易遇上,只是吃完不久,腹中油味太重,竟後悔了。
    直到「秦家餅店」二十年前在四維路窄小弄堂裡開張後,我們這些愛吃餅的,更多打開了一層眼界。為什麼?它的蔥油餅是乾烙的。

    乾烙,是將麵餅鋪放在平底鐵板上,這塊鐵板最好是用生鑄鐵,它的傳熱比較慢也比較勻,餅才得以溫溫的火力慢慢烙熟,而表面不至於焦黑。

    「秦家餅店」便是這麼烙的。也於是每張餅製熟的時間自然就長了,但非得這麼做才好吃。至若要餅的層次多,每層又皆通透,除了慢火,還有賴麵的工序不可偷省。

    這樣乾烙的蔥油餅,冷吃亦極有滋味。有時我昨天買了幾張(一張四十五元)沒吃完,今天帶著去爬山,中途分給山友,人人都讚好吃,一下子全吃光了。油煎的蔥油餅冷了,往往有ㄏㄠ味。

    大多客人是買回家吃的,特別是在飯桌上,就著蘿蔔牛肉湯或排骨湯或羅宋湯吃。也可配著一盤豆干、芽菜、胡蘿蔔絲、蛋花炒在一道的菜吃。既要買回家,便不只一兩張,於是「秦家」發展出電話訂貨的服務,免得客人向隅。又乾烙不易壞,能久藏(當然進凍箱),不少人還常訂了幾十張帶出國呢。

    另有韭菜盒(三十元),亦是乾烙,亦比坊間油煎的韭菜盒勝多也。

    還有一味,豆腐捲(三十元),亦稱「菜蟒」,是別處吃不到的。蒸的。麵皮軟潤,內包豆腐、蘿蔔絲、粉絲等,口感頗清爽。

    東區高樓林立,在陋巷中有這樣幽幽一家小鋪,慢工出細活,任何人可以打一通電話,即使只訂一張餅,老闆或許還現做,然後幾十分鐘後來取,台北市得有如此,誰說不是過日子的好地方?

 
小師父補充說明:
 自民國95年2月6日起,因應原物料的調漲,所有商品都調漲5元

 

-----講義雜誌-----

幸福的饗宴春韭
讓我們一齊來大啖韭菜吧

作者:孫紹曾

入春以來,雨量豐沛,前院的韭菜得到春雨滋潤,長得特別好,青翠欲滴。前天剪了一撮,配兩個雞蛋炒了一盤,蛋黃韭綠,非但悅目,也極爽口,真是一道豐美可口的佳肴。說起這畦韭菜,倒也有點來歷。前年春天到新竹寶山鄉下踏青,看到一處廢棄菜園,其中有一畦韭菜的宿根,順手挖了數株回來。回家後,先整地,再一一分植,澆水後以枯葉灰圍在四周保護,妻又將打豆漿剩下的殘渣埋在根部為肥料。原來枯乾的韭根,在我們悉心的照顧下,居然存活下來了。常言道:有耕耘就有收穫,從此,我們家隨時都有鮮嫩的韭菜可吃,不必再到市場購買。

韭菜的吃法很多,除了韭菜炒蛋外,最簡單的吃法,就是將韭菜洗滌乾淨後,在滾水中汆燙一下,待葉子變綠,即可撈起,切成小段,蘸醬油膏來吃。有一次好友請我吃飯,席間即有這道菜,大家吃得津津有味,雞鴨魚肉反而都剩下來了。

此外,韭菜最常見的吃法,就是包水餃。在家包韭菜水餃,說來也很簡單。先將絞肉一斤與橄欖油或沙拉油攪拌一下,放入適量的鹽、糖及醬油調味,切點薑末去腥,再切碎清洗瀝乾的韭菜,拌以麻油及鹽少許,最後再將絞肉與韭菜混合拌勻,即成鮮美可口的餡料。餃子皮當然是自己.的最好吃,不過,現在大家都到市場買現成的。包一包,排一排,燒開水,將餃子一一放下,蓋上鍋蓋,等水開了,再點一些水,如此三數次,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即可上桌。

我的好友前清華大學外語系系主任楊敏京教授也是個嗜韭者。某次,我請他來家吃韭菜水餃,他擅長.皮,但見他左手捏麵糰,右手.皮,只需兩三下功夫,一個餃子皮即可成形,手法乾淨俐落。他一個人擀皮,可以供我們夫妻兩人包餡。敏京兄籍隸陝西,除喜食韭菜外,也好吃大蒜,我們兩人一口餃子一口大蒜,吃得痛快淋漓。數年前,他退休後移居美國,在自家後院種植韭菜數畦,除自己食用外,並贈送親朋好友及美國友人。楊大嫂更經常以韭菜水餃宴請中外友人,Chive Lady(韭菜夫人)之名,不脛而走,人人稱羨。

韭菜的另一吃法,就是做韭菜盒子,做法也極簡單。先和麵.成一個圓餅,把和做餃子同樣的餡料攤在餅上,上面淋一層薄薄的蛋汁,最後再用一張圓餅包住。再將平底鍋加點沙拉油燒熱,放上韭菜盒子,順手轉動一下,以防沾鍋。蓋上鍋蓋,數分鐘後,待香味出現,打開鍋蓋,再轉動一下,以防盒子燒糊。等盒子雙面泛黃,內部的韭菜也泛綠,即可大快朵頤香酥可口的韭菜盒子了。去年春節過後,韭菜正茂,我以韭菜盒子及小米粥饗客,佐以清煮花生米、筍絲燜豆、涼拌小黃瓜、醬肘、雞凍、魚香茄子、乾扁四季豆等數味小菜。大家吃得十分愉快,賓主盡歡,連小朋友都說比速食店還好吃。

韭菜雖為極普通的菜蔬,但它卻能入詩文。就我記憶所及,杜甫在〈贈衛八處士〉一詩中曾說:「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粱。主稱會面難,一舉累十觴。」衛八處士是杜甫多年不見的好友,少壯時期兩人分離,如今再度相逢,鬢髮已霜。相隔多年不見,當時他還年輕未婚,而今兒女都已成行,飽經憂患,人生闊別如此,能不感慨?主人雖非富有,但熱誠感人,一盤韭菜炒蛋,配以黃米炊成的飯,的確清爽可口極了。在窗外瀟瀟的夜雨下,在老朋友相繼去世的唏噓中,兩人以憂患餘生的心情,閒話家常,句句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,讀後怎不令人動容?

清朝鄭板橋以〈滿江紅〉詞牌譜成傳誦千古的〈四時田家苦樂歌〉,其中有關春之樂的一段是這樣寫的:「疏籬外,桃花灼;池塘上,柳絲弱。漸茅檐日暖,小姑衣薄。春韭滿園隨意剪,臘醅半甕邀人酌。喜白頭人醉白頭扶,田家樂。」剪下自家園中的春韭,斟上過年喝剩下來的半甕粗酒,邀鄰居的老翁來暢飲一番,人生至此,夫復何求?

我的老師梁實秋先生是一代文學大師,他在《雅舍小品》中也有兩段有關韭菜的故事,十分動人。有一次,他看到一名趕馬車的車夫,手提一塊豬肉及一撮韭黃,來到北平一家小飯莊,將豬肉及韭黃往櫃台上一撂,「掌櫃的,烙一斤餅,再來一碗燉肉。」不一會兒功夫,一盤肉絲韭黃、兩張家常餅及一碗燉肉就端上來了。但見他把菜肴分為兩份,分別攤在兩張大餅上,順手把餅一捲,看來比拳頭還要粗。於是,他張開血盆大口,左一口,右一口,再加中間一口,不大的功夫,一張餅下肚了,如風捲殘雲,另一張餅霎時間也不見了。直吃得他青筋暴露,滿臉大汗,挺起腰身連打兩個飽嗝,真是痛快極了。又一次,他在青島寓所的後山坡上,看見一群石匠在鑿山造房,晌午歇工,有人送飯來。打開籠屜熱氣騰騰,原來裏面盛的是半尺來長的韭菜蒸餃,皮薄餡綠,香氣四溢,望之令人垂涎。當時,工人們個個饑腸轆轆,大夥兒蜂擁而上,每人拍拍手掌,便抓起蒸餃大啖起來。不一會兒功夫,但見籠底朝天,人人稱快。

有人說韭菜又叫起陽草,常吃有補腎壯陽之功,遠勝威而鋼,好處更是沒有絲毫副作用。台灣也有句諺語說:「一月蔥,二月韭。」意思是說,農曆一月的蔥最好吃,二月的韭菜最為鮮美。時序上,進入農曆四月,韭菜仍鮮嫩無比,就讓我們一齊來大啖韭菜吧。


 

-----TVBS食尚玩家-----2006.4.4

大個兒低卡豆腐捲

 
 秦家餅店製作的豆腐捲口味特別,含有多種蔬菜,營養豐富,卻沒有熱量上的負擔,對於想要瘦身的人來,說是一個天大的福音,因此在大家口耳相傳下,又有減肥豆腐捲的美名。
 
 秦師傅表示,這個味是他母親傳下來的,主要村料是用老豆腐、白蘿蔔絲、芹菜、蒜末(小師父更正:是薑末)和蝦皮,味道清淡不油膩。
 
 味道清爽的豆腐捲,個頭非常豪邁,薄而帶著透明感的外皮,彈牙中散發白麵自然的淡淡甜味。他指出,這種豆腐捲在中國北方各地有不同的名稱,在河南叫”菜蠎”,到北平稱”纜籠”,傳統都是做成一長條,然後放到蒸籠裡盤成圓捲形蒸熟,食用時再依食量切食。
 
 豆腐捲好吃的關鍵是捲皮,在揉麵時依經驗加入高比例的冷水(小師父更正:揉麵時完全使用冷水),使麵糰柔軟卻充滿筋性,有別於燙麵放涼變硬,加熱黏牙不適合外帶的缺點。柔軟的麵糰要純熟的擀麵功夫,使用巧勁製作出的捲皮才能薄而有彈性,這樣不但能吃到捲皮札實的味道,更能長時間保持原味不變,讓許多愛好美味豆腐捲的人不斷回流,越來越多。(文/阮少凡)

 

-----SMART智富月刊 -  92期-----2006.4月號

吃蔥油餅
得排隊1個月


「小姐,我們現在沒有蔥油餅,要吃得先訂!但是,妳現在訂,最快也要3個月後才吃得到……」這!這!這!到底是哪家蔥油餅這麼「大牌」?現在訂,竟要3個月後才能吃得到這一張蔥油餅?
 
車水馬龍的仁愛圓環,巷弄內卻有一家安靜的秦家餅店,家庭式的小廚房因為做餅而滿室清香,三五人手動作熟悉而優雅的和麵、烙餅,完全未因忙碌而充斥吵雜的吆喝聲,相反地,緩慢的製餅步調,很難讓人與訂單超載聯想在一起。
 
蔥油餅可遠寄到國外
堅持傳統做麵的秦家餅店,從25年前開業至今,高齡84歲的秦奶奶每天清晨5點開始和麵,帶著女兒、一對外孫女一同在這個10坪大左右的小屋圓夢,三代同堂的樂趣,以及對傳統製餅技術的堅持,祖孫們工作之餘也快樂生活。
 
秦奶奶笑著說:「我們是冷水麵糰做餅,放在爐上乾烙,皮薄、乾鬆、有彈性,吃起來不油不膩,即使放涼,也不拋油、黏牙,回溫後還是很好吃。」原來,好吃的秘訣就在冷水麵糰。
 
冷麵、燙麵做出來的蔥油餅,到底不同在哪裡?其實,相較於坊間以燙麵麵糰揉製、現場油炸起鍋的蔥油餅,秦家餅店採用冷水麵糰,且在爐上乾烙,口感就是不一樣。
 
只見秦奶奶以自來水和麵,然後雙手「髻口」(以手揉麵),每個麵糰重量控制在5兩重(小師父註:是6兩重)。髻口完成後醒麵,舖上鹽、油、宜蘭三星蔥捲起盤成同心圓,再醒麵、開餅,將麵餅桿成大約直徑22公分的麵餅,接著放到「撐」(鐵板烤爐)上反覆烘烤,差不多三刻鐘,熱餅上桌,掰開來吃,或放冷再吃兩相宜。
 
一般人認為,蔥油餅當然要是現做熱餅,哪有放涼才吃?秦奶奶的女兒說,愛吃秦家餅店的老客人,就是愛這股清澈麵香,不少客人是要寄到國外給唸書的晚輩或親友,客人通常先打電話預訂,1個月後再來取貨,郵寄之前,做好的蔥油餅會先放涼再寄,才不至於產生霉味,影響口感,住在附近的國泰家族就常派管家來帶餅。
 
蔥價飆到600元依然堅持 
對秦家老小而言,做餅是如此神聖,因此,吃著剛出爐的餅,除了不斷散逸而來的柔軟麵香令人著迷,吃在嘴裡的感動更是無可言喻,一張小小的蔥油餅,秦家彷彿停在這段共同做餅的美好時光。
 
外孫女孫劭仰說,每天做餅的量不一定,若訂單部分已做完,剩下的一些麵糰才能供應現場客人需求,民眾臨時想到要吃跑到這裡來買,未必有餅,常常是數量有限,客人向隅,無法再接單,老闆只好請客人下次再來或先預定。孫劭仰回憶,最多曾經3個人一次就把一天的供貨量都訂光了,甚至還有客人等月餘才買到。 -- 撰文◎林惠雲 攝影◎徐欽敏

 

-----HERE!  no.101期-----3月號

史上最強小吃推薦
HERE! 美食團試吃評比大會
 
四維路 秦家餅店
----------------------
山東家鄉味的手工餅皮
乾烙製作不油膩風味佳

 
秦家餅店賣4種餅:蔥油餅、韭菜盒、豆腐捲和單餅。由84歲老奶奶和家族親戚每天手工現做,以冷水麵手工捍麵、乾烙烹調,少油且嚼勁十足,放涼後食用風味更佳。因數量有限,客人上門常常一餅難求,先打電話預約才保證買得到喔!!